文字:壹宅壹院
图片:图虫创意
远在人类出现的1亿多年前,蜜蜂就已经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地球在经历白垩纪地理巨变后,大型动物类的恐龙、翼龙、鱼龙、蛇颈龙等由繁盛趋于绝灭,地壳运动逐渐稳定,火山喷发停息,地面水域广阔,气候温暖潮湿,森林茂盛,哺乳类和鸟类成为新兴陆地动物类群……古蜜蜂也随之出现,成为地质古生物史上“热河昆虫群”中的活跃种群之一。古蜜蜂的生存场景中,裸子植物一度是植物界的主流。裸子植物及其花粉,是原始阶段古蜜蜂的食料来源。裸子植物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大多数为高大乔木,少数为灌木,也有稀少的藤本。它们在地球环境大变迁时曾大批灭绝,延续至今被人类熟知的有苏铁、银杏、水杉、松柏、红豆杉、榧树等。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白垩纪晚期,开花植物(被子植物)开始兴盛,逐渐取代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这是植物进化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大自然从此变得绚丽多彩,花香鸟语,蜂飞蝶舞,生意盎然。
被子植物最明显特征表现在花器上,它的胚珠着生在密闭的子房中,受精后发育成种子,整个子房(有时连同花萼、花托,甚至连同花序轴)发育成果实,种子包在果皮中。被子植物中,很多是属于虫媒花的,具有虫媒种种特征,如鲜艳的花冠、特殊的花香、多样性的蜜腺以及黏重的花粉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随着生产环境的变异,蜜蜂种群也在不断灭绝和衍生,古蜜蜂演化成为以植物花粉为生的新生蜜蜂,而它们传播花粉与散布种子的作用,同样也助长了被子植物的繁茂兴盛。北纬35°~45°之间的辽阔区域,都曾是蜜蜂繁衍生息的主场。大约在1.5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华夏植物群,东起胶东半岛,经冀北、内蒙固阳、河西走廊,西至新疆吐鲁番盆地,被子植物由东向西的兴盛局面逐步形成,被子植物花粉哺育了蜜蜂的祖先。距今5000万年前,地球板块再次发生运动,欧洲海退时,蜜蜂传入欧洲。随着喜马拉雅山运动,地壳运动,海陆变迁,中亚一带与中国西北山系的发生与升高,形成巨大的地理阻隔,从而形成了东、西方蜜蜂的分野。单个的蜜蜂势单力薄,无法在大自然中生存。蜜蜂族群逐渐形成的一套社会分工合作体系,远在人类社会之前就已经成熟稳定。一群蜜蜂通常由一只蜂王、大批的工蜂和少量的雄峰组成。它们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互相依存,正像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乃至于一个国家一样。蜂王形体较大,职能是产卵。一只优良的蜂王在产卵期每昼夜可产卵1500粒左右。蜂王的能力对于蜂群的强弱及其遗传性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优良健壮的蜂王能使蜂群保持强大的群势。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蜂群一般也只有一只蜂王。如果群内出现封盖王台时,蜜蜂就要分群(自然分群),出现两只蜂王就会互相争斗,直到剩下一只为止。蜂王一生得到工蜂的特护,尤其在产卵时期。四周总有由工蜂组成的侍卫蜂环护。工蜂是蜂群中个体最小的成员,但数量占群体的绝大多数,担负着全蜂群内外的各项工作:清理巢房,饲喂蜂王,抚育幼蜂,调节蜂巢内温湿度,修筑巢脾,采花酿蜜,守卫蜂巢。群势旺盛时,一个强群中工蜂的数量能达到5~6万只。雄蜂是蜂群的雄性个体,它体格粗壮,无工作本领,专职和女王交配。雄蜂飞行和交配,一般在晴天下午进行,与蜂王交配后通常被工蜂逐出巢外,离开群体后很快冻饿死亡。蜜蜂虽然过着群体生活,但是蜂群与蜂群之间互不串通。为了防御外群蜜蜂和其他昆虫动物的侵袭,蜜蜂形成了守卫蜂巢的能力。螫针是它们的主要自卫器官。在蜂巢内蜜蜂凭灵敏的嗅觉,根据气味来识别外群的蜜蜂。在巢门口担任守卫的蜜蜂不准外群蜜蜂进入巢内。如有外群入巢盗蜜的蜜蜂,守卫蜂立即进行搏斗,直到来者被逐出或死亡。在蜂巢外面,如花丛中或饮水处,各个不同群的蜜蜂在一起互不敌视,互不干扰。外出交配的蜂王,如错入外群,立刻会被工蜂团团围住刺杀。但雄蜂如果错入外群,工蜂不会伤害它。这可能是蜂群为了种族生存得更好,以避免近亲繁殖的生物学特性。熟知历史就能非常明确地发现,人类社会与蚂蚁蜜蜂社会极为相似:基本上按照蜂王、雄蜂、兵蜂、工蜂的方式分类为帝王、官僚、文人、士兵、工人、农民。物种演化的路径各不相同,不能说人类的进化就是抄袭蜜蜂的作业。不过蜂群的智慧,的确值得后来居上,位居生物链顶端的人类高看一眼。700万年前,人类的出现,是蜜蜂社会遭遇的又一次巨大变革。蜂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甜食。在人类发现蔗糖和甜菜糖以前,蜂蜜是人类唯一的甜味剂。原始人类在采捕野蜂接触蜂巢时,偶尔尝识蜂蜜滋味,甘之如饴,欣喜若狂。此后,人类开始伐倒有蜂巢的树采蜜,或掏取石洞蜂巢的蜂蜜。一旦发现蜂群就用烟火驱散蜂群,然后用炭火加宽蜂洞,再用泥草、牛粪涂抹洞口,留一小孔容蜂出入。为了争夺资源,人类还在有野生蜂巢的地方留下记号,最后在树干上刻痕为记,以示蜂窝有所归属,此后就按时采蜜。至今,中国西南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原始的驱蜂取蜜法和原洞养蜂法。后来,人类逐渐从采捕野蜂向看护蜂巢的初期养蜂发展,中国东汉时期的养蜂先行者,开始移养蜜蜂。他们砍下附有野生蜂窝的树干挂在屋檐之下,便于收割蜂蜜。图:中华蜂 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善于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强、抗病能力强。中华蜂体躯较小,头胸部黑色,腹部黄黑色,全身披黄褐色绒毛。2003年,北京市在房山区建立中华蜜蜂自然保护区。2006年,中华蜜蜂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史载东汉人姜岐,“隐居以畜蜂豕为事,教授者满于天下,营业者三百余人”。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养蜂人已经开始“以木为器”,将移养后的半野生态的蜜蜂,诱养到仿制的天然蜂窝或代用的木桶蜂窝中去,逐渐向蜜蜂家养过渡。
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中,详细记载了蜜蜂收集方法:“远方诸山蜜蜡处。以木为器,中开小孔,以蜜蜡涂器内外令遍。春月蜂将生育时,捕取三两头著器中。蜂飞去,寻将伴来。经日渐益。遂持器归。”“柱穿蜂溜蜜,栈缺燕添巢”,杜甫的诗句描绘了唐朝人们将蜂窝与燕巢并列于庭前檐下的美好场景。宋元时期,是中蜂人工饲养发展的重要阶段,家庭养蜂较为普遍,出现了专业养蜂场。明清学者已开始注意总结养蜂经验,粗浅地研究养蜂学理。清代郝懿行的《蜂衙小记》中,详细记载了蜜蜂形态、生活习性、社会组织、饲养技术、分蜂方法、蜂蜜的收取与提炼、冬粮的补充、蜂巢的清洁卫生以及天敌的驱除等内容。到近代,西方养蜂技术和西方蜂种传入中国。活框饲养的引进,标志着中国现代养蜂业的开始。图:意蜂,即意大利蜂,原产于地中海中部的亚平宁半岛,产蜜和生产蜂王浆的能力强,也是花粉生产的理想品种,是我国饲养的主要蜜蜂品种。意蜂的绒毛亦具黄色,特浅色类型,就是众所周知的“黄金种蜜蜂”。意蜂抗病力弱,越冬性能不如东北黑蜂和其他欧洲黑蜂。蜜蜂从花中采集花蜜后,先储存在肚子里带回蜂巢,而后在巢中慢慢“吞吐”和“制造”。蜜蜂吞吐花蜜的过程实际上是在酿造蜂蜜,花蜜在蜜蜂肚子里,经过其体内酶的作用成分发生了变化,其中的蔗糖转化成果糖和葡萄糖,很多蜜蜂体内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也会留在蜜中,再经过几天贮藏,当其中水分被蒸发到不足17%时,花蜜才算酿成蜂蜜。蜜蜂会分泌蜂蜡将酿好的蜂蜜封存起来,人类此时采集的蜂蜜为成熟蜜。与之相对应的“未成熟蜜”,是采回不久的花蜜未经充分酿造,大多是1-2天取蜜,许多营养物质不全面,不充足,不稳定。一般在销售时,还要经过机械脱水浓缩,这种蜜一般称之为浓缩蜜或加工蜜,营养价值则相差很多。我们可从蜂蜜标签注明的浓度数值(波美度)来判断,凡是自然成熟封盖的蜂蜜浓度至少是40度以上,封盖时间越长,浓度越高。蜂蜜的浓度有个极限,最高43度多点,再高就是人工浓缩的假蜜了。而低于40度的蜂蜜基本就是没有封盖的半成熟蜂蜜。低于38度的就是水蜜了。蜜蜂采集花粉时常常掉落一些,植物靠这些掉落的花粉完成异花授粉。据统计,在人类所利用的1330多种作物中,有1000多种依靠蜜蜂传授花粉。如果没有蜜蜂,没有授粉,人类将丧失多数粮食、蔬菜、瓜果等赖以生存的物资。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像蜜蜂为植物传粉,植物为蜜蜂提供食物,我们称之为共生。和谐共生的生存模式,已被公认为地球上可持续生存发展模式的典范。中国幅员辽阔,地理形态复杂,为蜜蜂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蜜源。但凡蜜源植物生长茂盛、覆盖面积广的地区,蜂蜜的品质相对优质。早春二月,江南田野里成片的紫云英,陆续展开漂亮的伞状花序,诱引着蜂群采粉酿蜜。图:紫云英为豆科草本植物,又叫做红花草,是重要的稻田绿色有机肥。紫云英蜜呈浅琥珀色,结晶颗粒为白色,细腻清香,甘甜适口而不腻。三、四月份,岭南荔枝花开,浅黄小花散发阵阵幽香,满野蜜蜂嘤嘤飞舞。荔枝蜜呈浅琥珀色,结晶颗粒则为乳白色,气味芳香,有淡淡的荔枝香味,味道甜美。五月槐花香,中国北方地区的这种高大乔木,悬垂起一串串簇状的花萼,弥漫出一股素雅的清香。槐花蜜,水白透明,浓稠甘甜,是中国最大宗的上等蜜品。秦岭山脉位于北纬37°,是中国优质的槐花蜜产区。这里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并且蜜源植物丰富,花期也较长,蜜蜂理化指标好,酿造的蜂蜜活性成分高,品质优良。六月的黄河两岸,枣树的绿叶间无声无息地缀满玲珑的小碎花,蜂蝶们在丝丝醇香中蹁跹起舞。枣花蜜色深味浓,是为大众所推崇的蜂蜜品种之一。秦晋峡谷分布着中国面积最大的古枣树群落,栽培历史悠久。这里酿造的自然成熟枣花蜜,颜色呈深红琥珀色,口感浓郁,自带有大枣的醇厚香气。初夏时节,北方乡野间灌木荆条,相继盛开淡紫色的花朵。荆条是马鞭草科灌木,我国北方各省区广泛分布,其中华北是我国荆条蜜的重要产区。荆花蜜甜润微酸,回味悠长,与槐花蜜、枣花蜜、荔枝蜜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名蜜。七月椴树花开,中国东北地区成片的椴树层林尽染,宛如祥云围绕。完达山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是酿造优质椴树蜜的重要产区。紫椴白蜜,是采集野生紫椴树花蜜酿造的,洁白晶莹,状如凝脂,得名白蜜。新疆伊犁黑蜂自然保护区,地处北纬43度的天山深处,包括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和昭苏县。这里分布着广袤的雪山、森林、河流和草地。一百多年前,从苏俄引进的耐寒黑蜂种群,经长期自然选育驯养,成为优良蜂群品类,黑蜂蜜成为具有独特地理标志的产品。
远在千里之外,几乎是同纬度的黑龙江饶河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多达一千多种,以椴树和毛水苏为主的蜜源植物多达200余种。海南一年四季气候温暖,素有“百果花园”的美称,荔枝、龙眼、椰子、槟榔等蜜源植物满山遍野。尤其是蜜蜂在火山岩和热带雨林区域中采集酿造成的原生态蜂蜜,成为海南特产中的“新宠”。好蜂蜜是风土的杰作。原产地的气候变化,土壤特征,四季更迭、工艺传承都会影响蜂蜜的味道和质地。好的蜂蜜复杂而具有层次感,带有花香、草香、果香或木香,譬如桂花蜜、柑桔蜜、枇杷花蜜,罗汉果花蜜、益母草蜜等。中国地域辽阔广袤,生态多样复杂,很多地区蜂群并非采集单一蜜源,而是广采博收,酿成人们熟知的百花蜜,民间俗称土蜂蜜,这也是中国最传统蜂蜜品种之一。随着中国不断持续的对外开放,世界各地的优质蜂蜜也陆续引进国内市场,譬如阿根廷的桉树蜜、新西兰的麦卢卡蜂蜜、加拿大的三叶草蜂蜜等。吉尔吉斯斯坦国的阿特巴什地区,位于高山之国吉尔吉斯东南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阿特巴什白蜂蜜是全世界公认的蜂蜜中的极品。土耳其的Elvish蜂蜜堪称稀世珍品,隐藏在山谷间的洞穴里,不仅产量稀少,采摘过程具有一定的困难度,工人们必须冒着生命危险,利用绳索与梯子进入山谷中的洞穴,倘若稍有疏失,便可能产生无法挽回的悲剧。400年前,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写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世界上好的蜂蜜也像奇伟瑰怪的风景一样,多产于荒僻偏远但幽美旖旎的地方。我们在品尝蜂蜜的时候,应当对在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辛勤劳作的蜜蜂以及养蜂人心存感恩,他们都是上苍派遣到人间的精灵。
当今中国有一位“蜜蜂博士”张玉波,曾就读于林业大学并在美国杜克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因为工作缘故,他踏足素有“天下大熊猫第一县”的四川平武,看到这里生态环境优异,民众却非常贫困。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村民提高养蜂技能,开发出一种太阳能物联网格子蜂箱,可以随时掌握蜂群的状况。
图:张玉波博士在熊猫谷
同时,他还创办了“熊猫谷家庭农场”,希望通过科技和生态扶贫,使养蜂业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图:熊猫谷生态农场的成熟蜜产品
在张玉波的内心,猫熊谷农场不仅是现代人生活的栖息场所,也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心灵故乡。这里虽然远离喧嚣的都市,却可以提供一个宁静的思考空间和一种朴素淡泊的心境。他在这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梦想和耕耘。
用小蜜蜂保护大熊猫,是张玉波博士的梦想,他的微信公众号:mifengboshi2020,欢迎更多的朋友关注并支持他的“甜蜜事业”。
地理风物
世界美食|日本美食|广东饮食|江苏饮食|台湾滋味
国家辣椒地理 | 国家土豆地理
国家酿酒地理 | 国家羊肉地理
国民硬菜地理 | 国家硬菜地理
国家番茄地理 | 国家番薯地理
国家江鲜地理 | 国家蒸菜地理
国家苦瓜地理 | 世界兔肉地理
国家螃蟹地理 | 国家糕饼地理
国家辣酱地理 | 国家烤鸭地理
国家西餐地理 | 国家蘑菇地理
中国西瓜地理 | 中秋月饼地理